静脉输液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疾病,我们都希望能“一针见血”,减少疼痛和“漏针”,但由于病人本身血管条件、所用药物、基础疾病、穿刺技术等因素影响,液体外渗(也就是俗称的漏针)的发生率很高,发现漏针患者和照顾着往往很慌张,不知道该怎么处理,下面带大家一起了解漏针那些事。
一、药物外渗的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局部皮肤颜色苍白或红晕,继之肿胀,出现水泡。而婴幼儿由于不善表达,老年人皮肤松弛,痛觉减退,刚开始漏针时很容易被忽略,往往肿胀很明显后才被发现。 2.特殊药物外渗如:氨茶碱、20%甘露醇、氯化钾、抗生素类、蛋白制剂、氨基酸等,这类药液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外渗后沿着穿刺静脉走向皮肤可出现发白、青紫、肿胀,局部形成硬结,甚至发黑坏死。
二、引起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 1.输液工具选择不当,调查显示:钢针输液外渗率为30%,外周留置针输液外渗率为6%,建议输液时尽量选择留置针,以减少反复穿刺的疼痛和漏针; 2.穿刺部位选择不当:选择手腕、手指等关节部位穿刺,由于患者输液时间长、活动频繁、上卫生间等,针头容易移位造成漏针; 3.固定不牢:幼儿哭闹、活动等使固定的胶布或敷料松动,未及时更换或穿刺部位固定方法不规范导致漏针; 4.血管条件差:血管过细,输入刺激性大的液体或输注速度过快引起漏针; 5.药物因素:主要是药物本身酸碱度、渗透压浓度影响,从而造成药物外渗。 三、液体外渗处理措施:输液期间如出现局部隆起、疼痛或输液不通畅,应立即关闭输液器并呼叫护士处理。护士应按照“一停二抽三拔针,四查五看六抬高,七敷八涂九观察”的原则迅速采取措施。同时,应仔细检查外渗范围,观察局部皮肤颜色和温度变化,抬高患肢以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必要时,可局部敷以硫酸镁或使用其他药物外敷,并涂抹适量的消肿止痛药膏,适时观察肿胀消退情况。
四、漏针局部处理: 1.冷敷可使血管收缩,减少药物吸收,同时可降低神经末梢对痛觉的敏感性。在24时之内可局部冰敷(用一块薄毛巾包住冰袋防止冻伤)或冷毛巾冷敷消肿,冷敷时间约20分钟,根据情况每日数次。 2.热敷可促进血液循环,加速外渗药液的吸收。24小时以后,用热毛巾热敷(可用毛巾包裹热水袋,内置50-60℃温水),时间约20分钟,每日数次。 3.医院通常用50%硫酸镁注射液湿敷,因硫酸镁具有高渗收敛作用,再外涂多磺酸黏多糖乳膏加快组织水肿吸收,改善组织再生。 4.还可选用马铃薯切成薄片或捣碎成泥外敷,马铃薯素即龙葵素,具有抗炎、抗组胺的作用,可减轻皮肤肿胀和青紫。 了解了以上内容,漏针不再可怕,平时合理饮食、加强运动、增强体质,减少生病,必须输液时尽量选择留置针,避免输液肢体过度活动,以预防为主,减少漏针和二次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