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疗护作为现代医学体系中聚焦生命终末阶段的专业照护模式,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多学科协作,为终末期患者及家属提供全方位支持,并非大众认知中的 “放弃治疗”,而是科学、规范的守护生命最后的质量与尊严。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份特殊的守护。

安宁疗护(Palliative Care) 是指针对患有不可治愈疾病、预期生存期有限(通常评估为 6 个月以内)的患者,通过多学科团队(医生、护士、药师、心理咨询师、社工等)协作,整合医学、心理、社会、灵性照护资源,以缓解患者身体症状、改善心理状态、满足心灵需求为核心,同时为家属提供哀伤支持的综合照护模式。
其关键特征包括:
非治愈性导向:不追求逆转疾病进程,而是聚焦症状控制与生活质量提升;
多学科协作:需医疗、心理、社会服务等多领域专业人员协同工作;
全周期覆盖:不仅覆盖患者生命终末阶段,还包括家属的预哀伤及丧后的哀伤辅导。
安宁疗护的实践严格遵循四大核心原则,这些原则是区分其与普通医疗照护、临终关怀(Hospice)的关键:
生命尊严优先原则:尊重患者的自主意愿,包括对治疗方案选择(如是否接受有创抢救)、生活方式安排(如居住环境、饮食偏好),以及对死亡的态度,杜绝任何损害患者尊严的医疗行为等(如过度抢救、忽视患者心理需求)。症状控制核心原则:以无痛、舒适为基础目标,通过WHO推荐的三阶梯镇痛疗法、精准药物干预等,解决终末期患者最常见的疼痛、呼吸困难、乏力、恶心呕吐、便秘等躯体症状,使患者保持清醒状态下的舒适体验。
全人照护原则:突破仅关注躯体疾病的传统医疗局限,同时覆盖心理、社会、灵性层面- 心理层面: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支持性心理治疗,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死亡恐惧等情绪;
- 社会层面:协助患者处理家庭关系、社会角色衔接(如工作交接、遗产规划),解决实际生活困难;
- 灵性层面:尊重患者的宗教信仰、人生价值观,协助完成未竟心愿(如见特定亲友、记录人生故事),帮助患者找到生命的意义感。
家属协同原则:将家属纳入照护体系,一方面提供家属照护培训(如基础护理操作、症状观察方法),另一方面通过预哀伤辅导、丧后哀伤支持,缓解家属的心理压力,帮助家属平稳度过 “患者照护— 丧亲—适应新生活” 的全周期。
安宁疗护的目标并非单一的让患者无痛苦离世,而是分患者、家属、社会三个维度,实现多层次价值:

并非所有终末期患者均需启动安宁疗护,其受众需满足医学评估 + 自主选择双重条件,具体界定标准如下:
疾病类型与分期:需符合 “不可治愈、进展至终末阶段” 的疾病- 恶性肿瘤晚期:如IV期肺癌、胃癌、肝癌等,经规范抗肿瘤治疗(手术、放化疗、靶向治疗等)后仍进展,无治愈可能;
- 慢性器官衰竭终末期: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终末期、充血性心力衰竭终末期、肝硬化失代偿期、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拒绝透析或透析无效);
- 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终末期:如阿尔茨海默症晚期(完全丧失自理能力、合并严重感染)、帕金森病晚期、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终末期;
- 其他:如严重创伤后多器官功能衰竭(不可逆)、严重先天性疾病终末期等。
生存期评估:经两名及以上副高职称及以上医生联合评估,预期生存期≤6个月(部分慢性疾病如ALS,可放宽至预期生存期≤12个月),且疾病进展速度符合终末期特征(如体重短期内快速下降、症状持续加重、日常活动能力完全丧失)。自主选择与决策:需由患者本人(意识清醒时)或法定监护人(患者意识障碍时)主动提出申请,且经医疗团队评估确认 “继续积极治疗无法改善生活质量,反而可能增加痛苦” 后,方可启动安宁疗护服务。排除标准
安宁疗护作为医学人文与专业技术结合的典范,其核心是让终末期生命 “有质量、有尊严、有温度” 地走向终点。目前我国已逐步将安宁疗护纳入医保支付范围,且多地医院开设安宁疗护病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居家安宁疗护服务,有需求者可通过当地情况咨询具体服务流程,获取专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