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疲劳是一种因过度用眼引发的综合症状,常见于长时间近距离工作、使用电子屏幕或屈光不正未矫正人群。据《中国视疲劳诊疗专家共识(2024年)》显示,近十年视疲劳患病率显著上升,影响范围涵盖儿童至老年全年龄段。其核心机制是睫状肌长期收缩导致调节功能失衡,泪膜稳定性下降,最终引发眼干、眼痛、视物模糊等不适。因此视疲劳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隐形健康杀手”。
视觉障碍:近距离工作后短暂模糊、重影或文字跳跃,需数秒恢复清晰。
眼部不适:眼干、异物感、灼烧感、畏光流泪,甚至眼眶胀痛。
全身症状:头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恶心,严重时伴焦虑或抑郁情绪。
需要警惕:当出现上述症状中的2项,建议及时就医。
眼部因素:屈光不正(近视/远视/散光)、干眼、调节功能异常或眼肌失衡。
环境因素:光照过强/过暗、屏幕闪烁、目标过小(如文字密集)或对比度不足。
全身因素:睡眠不足、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或慢性病(如甲亢)。
对因治疗是关键
屈光矫正:精准验光配镜,配戴适合度数,老视可使用渐进多焦点镜片缓解,屈光参差可用角膜接触镜缓解。
视觉训练:调节/聚散功能异常者,通过远近交替注视等训练改善眼肌协调。
干眼管理:人工泪液(如玻璃酸钠)、湿房镜及睑板腺按摩可改善眼表状态。
环境优化:使用类纸屏、调整屏幕亮度为环境光2-3倍,避免关灯看手机。
对症缓解有技巧
物理疗法:40℃热敷15分钟/次(促进循环)、眼保健操。
药物辅助: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改善睫状肌功能)、维生素B12补充剂。
中医调理:中药熏蒸、针灸或含花青素/叶黄素的护眼膳食。
20-20-20法则:每用眼20分钟,远眺20英尺(6米)外20秒。
姿势管理:保持“一拳一尺一寸”(胸离桌一拳、眼离书一尺、指尖离笔尖一寸)。
户外活动:每日2小时自然光下活动,延缓近视进展并放松调节。
青少年:减少反光材料使用,定期检查双眼视功能,及时调整近视防控方案。
视频终端使用者:设置屏幕刷新≥75Hz,使用防蓝光眼镜,每小时起身活动。
很多人眼干时习惯随手滴眼药水,但需注意:普通含防腐剂的滴眼液并非根治方案。长期频繁使用,防腐剂可能破坏眼表泪膜稳定性,反而加重眼干症状。若眼干问题反复,建议先就医明确病因,再选择不含防腐剂的人工泪液或针对性治疗方案。
不少人担心 “戴镜后近视度数越涨越快”,其实这是典型误区。未矫正的屈光不正(如近视、散光)才是导致视疲劳、近视加深的主要原因—— 眼睛长期处于 “看不清” 的调节紧张状态,易引发睫状肌疲劳,进而加速近视发展。科学验光配镜,让眼睛在清晰视野下工作,反而能缓解疲劳、延缓度数增长。
长时间用眼后,单纯闭眼休息效果有限。眼睛疲劳的核心是睫状肌持续紧张,若仅闭眼而不放松肌肉,疲劳感难以缓解。正确的休息方式应配合远眺(看 6 米外物体 20 秒以上)或调节训练(如交替看近处书本与远处景物),帮助睫状肌放松,从根本上缓解视疲劳。
若出现持续视疲劳超过1周,或伴随视力骤降、眼压升高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青光眼等潜在眼病。
视疲劳是眼睛发出的“健康警报”,科学用眼、定期检查、综合干预是守护眼健康的关键。让我们从细节做起,给眼睛“减负”,让清晰与舒适常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