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院概况
医院简介
组织架构
分院区介绍
联系我们
员工反馈
党建管理
基层党建
廉政建设
群团工作
统战工作
员工理论学习
党史学习教育
业务管理
医疗管理
护理管理
医院感染管理
公共卫生管理
科研教学
科研动态
教学管理
下载中心
伦理委员会
患者中心
就诊须知
科室导航
医保服务
交通导航
楼层分布
健康宣教
新闻中心
综合新闻
惠滇院报
医院公告
视频宣传
对外合作
医务社工管理
人员招聘
GCP工作
招标采购
招采公告
结果公示
政策法规
下载中心
健康宣教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患者中心 • 健康宣教
“慢性”硬膜外出血:藏在脑袋里的“潜伏者”
时间::2025/08/12 浏览:

在生活中不少人有过这样的经历——也许是走路时轻轻摔了一跤,也许是在低头捡东西时碰到了头,当时可能就有点痛、头晕,揉一下脑袋没有破皮也没有起包,便觉得“没事了”。可对一部分人来说,这“没事”可能只是暂时的,几天、几周甚至一两个月后,头痛慢慢加重,还可能出现走路不稳、看东西模糊,甚至意识不清,去医院检查才发现:脑袋里藏着个“潜伏者”——“慢性硬膜外出血”。

它不像急性出血那样有明显的伤口或一撞就出现症状,而是像个“潜伏者”,悄悄的工作。直到血肿压迫脑组织到一定程度,才显示它的真面目。

今天,云南省曲靖中心神经外科的主管护师袁露梅带大家来揪出这个“潜伏者”,看看它为什么容易被忽略,又该怎么尽早发现它。

王大妈20天前在地里种地,不小心绊了一下,后脑勺轻轻磕在石头上。当时她起来,觉得碰到头是常事,没什么大事,揉了揉头,没有破皮也没有起包,就没当回事。可20天后,她开始觉得头痛,白天昏昏沉沉,晚上也睡不好,她和家人以为感冒了,就自己吃点感冒药。直到一天早上,发现她半边身子不灵活,子女才慌忙送医院——检查结果显示,王大妈脑子里潜伏着一个“迟来的血肿”,医生严肃地告知:这是慢性硬膜外血肿,正是20多天前不小心磕的那一下,在她脑壳里埋下了这“迟来隐患”的“潜伏者”。

 

什么是慢性硬膜外出血?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大脑的“保护层”。我们的大脑表面有三层膜,从外到内分别是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硬膜外间隙就是硬脑膜和颅骨之间的空隙,而慢性硬膜外出血,就是血液在这个狭小空间里缓慢积聚形成的血肿。与急性的猛烈出血不同,它的形成常源于一次看似不重的头部外伤。碰撞瞬间,颅骨轻微内陷或产生微小裂缝,撕扯了紧贴其下的血管。血液随即开始渗出,但速度缓慢,如同水管细微的渗漏。它像一个“潜伏者”潜伏在大脑里——它可能在受伤后几天甚至几周才慢慢显露症状,初期可能没什么明显感觉,等血肿大到压迫脑组织时,才会露出“真面目”。今天,我们就来抓出这个“迟来隐患”的“潜伏者”。

 

哪些人容易被这个“潜伏者”盯上?

1、老年人:老年人血管比较脆,颅骨与硬脑膜间的“固定力”变弱,哪怕是弯腰捡东西时不小心磕到了桌子、起身时撞到柜子、脚一滑后脑勺磕到了硬物,都可能埋下隐患。更应该引起重视的是,老人常伴有基础病又怕麻烦子女,头痛、嗜睡常常被当成感冒、老毛病,随便吃点药,耽误就诊。

2、儿童:孩子颅骨比较软,硬脑膜和颅骨的连接没那么紧密,轻微撞击,比如:走路时摔倒、从床上摔下来、玩闹时碰到头,就可能使小血管受损,再加上孩子不会准确描述不舒服,容易被忽视。

3、“轻伤不在意”的人:很多人觉得“没流血、没起包就没事”,但慢性硬膜外出血的“元凶”往往是这种“不起眼”的外伤——比如骑车时轻微摔倒、打球时被球类砸到头、搏击时碰到头等,当时觉得“就疼了一下”,却可能在一周后因血肿压迫慢慢出现症状。

 

 慢性硬膜外出血,身体会发出哪些“求救信号”?

1、头痛:最常见的症状,多为持续性胀痛,可能逐渐加重

2、头晕、恶心:部分人会出现轻微头晕或恶心感

3、精神状态变化:老人可能突然变得糊涂,记不住事、答非所问;年轻人可能总觉得累,上课、工作时走神;孩子会莫名哭闹、拒绝吃饭,或者白天睡不醒。

4、肢体无力:比如拿东西时拿不稳、手抖、走路打晃,严重时出现一侧肢体无力、活动不灵活。

5、严重症状:当血肿过大时,可能出现抽搐、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这些症状可能在受伤后几天、几周甚至几个月才出现,因此如果头部受过伤,即使当时没事,后续出现上述症状也要警惕。

 

发现“隐患”该怎么办?

如果怀疑有慢性硬膜外出血,医生通常会通过头颅CT或核磁共振(MRI)检查来确诊,这些检查能清晰显示血肿的位置和大小。

治疗方式取决于血肿的大小和症状而定:

对于较小的血肿,症状轻,可以先观察,让身体慢慢吸收,同时服用药物缓解头痛,定期复查CT看血肿是否自行吸收。

若血肿较大,压迫脑组织并出现明显症状,通常就需要手术“引流”:医生会采用微创手术,在颅骨上打一个小孔,把积血引出来,恢复很快。

值得注意的是,慢性硬膜外出血如果能及时发现和治疗,大多数患者恢复效果较好;但如果延误治疗,血肿持续增大可能导致昏迷并发脑疝,甚至危及生命。

 

如何躲避这个“迟来隐患”的“潜伏者”?

慢性硬膜外出血的关键在于“警惕头部外伤”,记住这几点能帮你避开风险:

1、老年人防摔:家里地面防滑,晚上起夜开小灯,浴室装扶手有人陪同,减少摔倒可能;如果老人摔了头,哪怕当时没事,也要连续观察3天,一旦出现头痛、嗜睡,马上去医院就诊。

2、孩子看护:孩子学步期间别离开视线;玩耍时避开尖锐家具,家具拐角安保护套;孩子撞到头,若出现反复呕吐、哭闹不止,要警惕及时到医院做CT检查。

3、成年人注意:骑车、滑雪、玩滑板时戴头盔,工地做工带安全帽。

头部受伤后,即使当时症状轻微,也建议密切观察,若出现头痛、头晕、精神异常等症状,及时就医检查,别大意,早检查早安心。

 

王大妈经过微创手术引流后,一周就恢复正常出院了。医生告诉:如果王大妈不及时送来,再过几天可能血肿会压迫脑干,预期后果不堪设想。

总之,慢性硬膜外出血就像藏在脑袋里的“迟来隐患”,它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轻微外伤”的忽视。记住:头部受伤后,当时感觉没有症状,没事,但不代表“真的没事”,一旦出现不适、有异常症状,及时就医,才能避免危险、才能让这个“迟来的隐患”无处隐藏、保护好我们的头部,警惕这个“潜伏者”,让大脑更安全。


科普专家

1636e421732290e8131b33227c662c2c.jpg

神经外科  主管护师袁露梅

专业方向:神经外科疾病常规临床护理及危急重症患者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