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导线起搏器是一种新型的心脏起搏装置,与传统起搏器不同,它无需经静脉植入电极导线连接到心脏和脉冲发生器(俗称起搏器主机),而是将整个起搏系统集成在一个体积非常小的装置内(通常如胶囊般大小),直接植入到心腔内,通过内置电极与心肌接触,发放电脉冲来刺激心脏,使其规律跳动,维持正常的心律。
今天,心血管内科胡桂菊副主任护师带您一起了解无导线起搏器。
1 结构特点
小巧精致,如胶囊大小,俗称(胶囊起搏器)
重量轻,不到2g
0导线、无束缚、无囊袋、无伤疤
功能全,体积却缩小了93%
首个3.OT核磁兼容起搏器
2 优 势
避免导线相关问题:传统起搏器的电极导线可能会出现移位、断裂、绝缘层破损以及静脉血栓形成等多种并发症,而无导线起搏器不存在这些导线相关困扰,能显著降低因导线引发的不良事件发生率
感染风险降低:由于没有经皮的导线通道,大大减少了细菌等病原体沿导线进入人体引发感染的可能性
提高了患者舒适度:常规起搏器手术时间平均2小时左右,无导线起搏器手术时间常规在40到60分钟左右,缩短了手术时间,不用做起搏器囊袋减轻了患者的疼痛感
体表无痕:植入时不需要在胸前皮下制作放置脉冲发生器的囊袋,体表不会留下明显的手术瘢痕
活动不受限:患者在植入后不存在导线牵扯等问题,可以自由地进行日常活动,生活质量能得到保障
体积小但电池容量足,使用年限平均在10年以上
3 缺 点
功能限制:目前的无导线心脏起搏器多为单腔起搏,尚无传统心脏起搏器的双腔、三腔起搏模式,对于复杂心脏疾病(如伴有心脏结构严重异常、心力衰竭需双心室起搏),作用有限,仍需传统起搏器
价格较高:研发和生产成本高,因此价格相对传统起搏器贵
操作复杂:要精准植入心腔合适位置,对医生技术和经验要求较高
4 适应症
缓慢性心律失常:比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显著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等情况,或心率过慢引起头晕、黑矇、乏力甚至晕厥等症状,特别是高龄且不能耐受常规起搏器手术的患者,可考虑植入无导线起搏器。
5 术前护理
常规准备血常规、生化、心电图、心超、胸片、血凝,练习床上排便,提前备皮,备皮范围:双侧腹股沟、会阴部,不需禁食,术前1餐以六成饱为宜,术前0.5h静滴抗生素。
6 术后护理
术后初期(一般指术后1周内)
伤口护理:虽然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是通过微创途径,体表创口较小,但仍要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避免沾水,防止伤口感染。密切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红肿、疼痛加剧等异常情况,若发现上述问题,应及时告知医生。
活动限制:术后卧床休息4—8个小时,12小时床上活动,24小时下床活动,具体时长遵医嘱执行,这有助于穿刺部位血管愈合,防止出血等并发症。在伤口未完全愈合前,应避免剧烈运动以及大幅度的肢体伸展动作。可以适当进行一些简单、舒缓的活动,如慢走等。大约2周后可以适当增加活动的强度和时长,比如上下楼梯活动,或者在户外进行散步,但要避免过度劳累,感觉累了就停下来休息。术后3个月,只要经过医生的评估,起搏器工作正常,身体也没有其他不适症状,患者就可以逐步恢复到正常的生活状态。
7 日常生活长期注意事项
电子产品使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常见的家用电器,如电视、冰箱、微波炉等,可以放心使用。但要尽量避免长时间、近距离接触强磁场或强电场设备,例如磁共振成像(MRI)设备、无线电台发射塔等。使用手机时,建议保持15厘米以上的距离,或者使用与起搏器植入部位相对的那一侧耳朵接听电话。
医疗检查告知:就医时一定要告知医生自己体内植入了无导线起搏器,医护人员会根据起搏器的特性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或调整治疗方案,避免对起搏器功能造成影响。
出行安全:通过机场安检时,可向安检人员出示起搏器植入证明,因为安检设备可能会检测到起搏器,但不会对其造成损害。
8 定期随访
随访时间安排:一般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需到医院进行起搏器的随访检查,此后根据医生的建议每半年或一年定期复查一次,我科每周三早有起搏器门诊。
随访检查内容:医生会通过专门的程控仪与起搏器进行无线通信,获取起搏器存储的各种数据,如记录的心跳节律、起搏器发放电脉冲的频率和强度等信息,还会对起搏器的感知功能、起搏功能进行测试,以便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进行调整,确保起搏器持续有效地发挥作用。
9 身体状态的自我症状监测
关注症状:日常要留意自己身体的各种症状,若出现头晕、黑矇、乏力、呼吸困难等情况出现,这些症状立即更换场地,如果症状消失,有可能环境干扰可能,若症状没有缓解及时就诊。
心率记录:自测脉搏,定期记录心率情况,这样在随访时能为医生提供更详细准确的日常心率信息,辅助医生判断起搏器功能及心脏健康状态。
来源:心血管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