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身体里,血液中的各种成分各司其职,协同维持着生命的正常运转。其中,血小板虽小,却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当血小板数量减少,身体就可能出现一系列异常症状,对健康构成威胁。
今天,血液内科主管护师肖丽琼带我们深入了解血小板减少这一病症。
血小板减少的定义与判断标准
健康人群外周血血小板正常范围为(100 - 300)×10⁹/L ,当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小于100×10⁹/L 时,就被称为血小板减少。而当血小板计数小于30×10⁹/L 时,即为重度血小板减少,此时身体面临的出血风险显著增加。
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血小板减少的发生机制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血小板生成减少:血小板由骨髓中成熟的巨核细胞产生,病毒感染、基因突变、某些药物(如化疗药、氯霉素等)、放射性损伤以及骨髓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等),都可能阻碍巨核细胞的成熟,导致血小板生成不足。
②血小板破坏过多:病原体入侵人体后,可能直接破坏血小板;免疫系统异常时,会产生过多的血小板抗体,这些抗体与血小板结合,加速其破坏,常见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③血小板消耗增多:在一些病理状态下,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小血管内会形成血栓,这一过程需要消耗大量血小板,从而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数量减少。
血小板分布异常:脾脏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当脾脏功能亢进或体积增大时,会有更多血小板滞留于脾脏内,使得外周循环中的血小板数量减少。
血小板减少的症状
血小板减少引发的症状与血小板减少的程度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出血倾向:
①皮肤表现:皮肤上可出现出血点、瘀斑或紫癜,通常为自发性,轻轻碰撞或无明显诱因下即可出现,常见于四肢、躯干等部位。
②黏膜出血:鼻出血较为常见,多为双侧鼻腔出血;牙龈出血在刷牙、进食硬物时容易发生,严重时可出现自发性出血;口腔黏膜还可能出现血泡。
③内脏出血:当血小板严重减少时,可能引发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呕血、黑便或便血;泌尿系统出血可见血尿;女性患者可能出现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阴道不规则出血;最严重的情况是颅内出血,可表现为头晕、头痛、喷射性呕吐、视物模糊,甚至意识障碍、昏迷,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了出血症状外,血小板减少还可能伴有其他症状,如发热(见于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白血病等)、关节痛(如类风湿关节炎)、口干眼干(干燥综合征)、皮肤黄染及神经症状(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大(肝硬化失代偿期、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等)、白细胞异常(感染性疾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以及贫血(白血病、巨幼细胞性贫血、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血小板减少的诊断与治疗
如果出现上述疑似血小板减少的症状,应及时就医。医生通常会先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近期是否有感染、用药、家族遗传等情况,然后进行血常规检查,明确血小板计数。若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还可能进一步进行骨髓穿刺、血小板抗体检测、凝血功能检查等,以确定血小板减少的原因。针对血小板减少的治疗,关键在于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①对因治疗:由药物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应及时停用相关药物;若是感染所致,需积极控制感染;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引发的血小板减少,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调节免疫功能;血液系统疾病导致的血小板减少,需根据具体疾病类型进行相应的化疗、靶向治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②对症治疗:当血小板严重减少,有明显出血倾向或已发生出血时,可能需要输注血小板,以迅速提升血小板数量,控制出血;还可使用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等药物,促进血小板生成。
血小板减少患者的日常注意事项
血小板减少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格外小心,以降低出血风险。
①避免剧烈运动和碰撞:日常活动中要注意安全,防止摔倒、碰撞等,避免参加篮球、足球等容易受伤的运动。
②注意口腔卫生:使用软毛牙刷刷牙,避免用力刷牙损伤牙龈;不要用牙签剔牙,防止牙龈出血。
③调整饮食:避免食用过硬、尖锐的食物,以防划伤口腔和消化道黏膜;多吃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 K 和蛋白质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牛奶、瘦肉等,有助于改善血管壁功能和促进凝血。
④预防感染: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减少感染机会,因为感染可能会加重血小板减少的症状。
⑤避免使用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如需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
血小板减少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血液异常状况。了解其原因、症状和应对方法,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正确的措施保护自己的健康。
来源:血液内科
作者:肖丽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