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院概况
医院简介
组织架构
分院区介绍
联系我们
员工反馈
党建管理
基层党建
廉政建设
群团工作
统战工作
员工理论学习
党史学习教育
业务管理
医疗管理
护理管理
医院感染管理
公共卫生管理
科研教学
科研动态
教学管理
下载中心
伦理委员会
患者中心
就诊须知
科室导航
医保服务
交通导航
楼层分布
健康宣教
新闻中心
综合新闻
惠滇院报
医院公告
视频宣传
对外合作
医务社工管理
人员招聘
GCP工作
招标采购
招采公告
结果公示
政策法规
下载中心
综合新闻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血小板减少——藏在血液里的隐形健康杀手
时间::2025/08/12 浏览:

在我们的身体里,血液中的各种成分各司其职,协同维持着生命的正常运转。其中,血小板虽小,却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当血小板数量减少,身体就可能出现一系列异常症状,对健康构成威胁。

今天,血液内科主管护师肖丽琼带我们深入了解血小板减少这一病症。

image.png


血小板减少的定义与判断标准

健康人群外周血血小板正常范围为(100 - 300×10⁹/L ,当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小于100×10⁹/L 时,就被称为血小板减少。而当血小板计数小于30×10⁹/L 时,即为重度血小板减少,此时身体面临的出血风险显著增加。

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血小板减少的发生机制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血小板生成减少:血小板由骨髓中成熟的巨核细胞产生,病毒感染、基因突变、某些药物(如化疗药、氯霉素等)、放射性损伤以及骨髓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等),都可能阻碍巨核细胞的成熟,导致血小板生成不足。

血小板破坏过多:病原体入侵人体后,可能直接破坏血小板;免疫系统异常时,会产生过多的血小板抗体,这些抗体与血小板结合,加速其破坏,常见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血小板消耗增多:在一些病理状态下,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小血管内会形成血栓,这一过程需要消耗大量血小板,从而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数量减少。

血小板分布异常:脾脏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当脾脏功能亢进或体积增大时,会有更多血小板滞留于脾脏内,使得外周循环中的血小板数量减少

血小板减少的症状

血小板减少引发的症状与血小板减少的程度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出血倾向:

皮肤表现:皮肤上可出现出血点、瘀斑或紫癜,通常为自发性,轻轻碰撞或无明显诱因下即可出现,常见于四肢、躯干等部位。

黏膜出血:鼻出血较为常见,多为双侧鼻腔出血;牙龈出血在刷牙、进食硬物时容易发生,严重时可出现自发性出血;口腔黏膜还可能出现血泡。

内脏出血:当血小板严重减少时,可能引发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呕血、黑便或便血;泌尿系统出血可见血尿;女性患者可能出现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阴道不规则出血;最严重的情况是颅内出血,可表现为头晕、头痛、喷射性呕吐、视物模糊,甚至意识障碍、昏迷,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了出血症状外,血小板减少还可能伴有其他症状,如发热(见于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白血病等)、关节痛(如类风湿关节炎)、口干眼干(干燥综合征)、皮肤黄染及神经症状(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大(肝硬化失代偿期、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等)、白细胞异常(感染性疾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以及贫血(白血病、巨幼细胞性贫血、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血小板减少的诊断与治疗

如果出现上述疑似血小板减少的症状,应及时就医。医生通常会先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近期是否有感染、用药、家族遗传等情况,然后进行血常规检查,明确血小板计数。若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还可能进一步进行骨髓穿刺、血小板抗体检测、凝血功能检查等,以确定血小板减少的原因。针对血小板减少的治疗,关键在于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对因治疗:由药物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应及时停用相关药物;若是感染所致,需积极控制感染;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引发的血小板减少,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调节免疫功能;血液系统疾病导致的血小板减少,需根据具体疾病类型进行相应的化疗、靶向治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对症治疗:当血小板严重减少,有明显出血倾向或已发生出血时,可能需要输注血小板,以迅速提升血小板数量,控制出血;还可使用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等药物,促进血小板生成。

血小板减少患者的日常注意事项

血小板减少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格外小心,以降低出血风险

避免剧烈运动和碰撞日常活动中要注意安全,防止摔倒、碰撞等,避免参加篮球、足球等容易受伤的运动。

注意口腔卫生使用软毛牙刷刷牙,避免用力刷牙损伤牙龈;不要用牙签剔牙,防止牙龈出血。

调整饮食:避免食用过硬、尖锐的食物,以防划伤口腔和消化道黏膜;多吃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 和蛋白质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牛奶、瘦肉等,有助于改善血管壁功能和促进凝血。

预防感染: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减少感染机会,因为感染可能会加重血小板减少的症状。

避免使用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如需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

血小板减少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血液异常状况。了解其原因、症状和应对方法,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正确的措施保护自己的健康。

image.png

来源:血液内科

作者:肖丽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