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疼痛,其实并非我们的宿敌,它更像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然而,倘若处理不当,这原本的信号可能会摇身一变,成为束缚生活的枷锁。作为护理人员,我们对疼痛管理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知。本文将从科学视角深入剖析疼痛的本质,并为您提供切实可行的策略,助力您与疼痛 “和平共处”,重新夺回生活的掌控权。

- 疼痛,是身体与生俱来的一种保护机制。急性疼痛(如扭伤、术后痛)提示组织损伤,慢性疼痛(如关节炎、神经痛)则可能是神经系统异常的信号。无论是盲目地忍耐疼痛,还是对其过度恐惧,都只会让问题愈发严重。
- 疼痛感受受心理、环境、既往经历等多因素影响。同样的损伤,不同人痛感可能天差地别。接纳个体差异,才能制定个性化应对方案。
- 长期默默忍受疼痛,带来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折磨,还可能引发焦虑、失眠等一系列问题,甚至会让原本的疼痛演变成慢性疼痛。所以,及时进行干预,才是打破这种恶性循环的关键。
- 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或弱阿片类药物(如曲马多),成瘾风险极低。需警惕的是自行滥用强效药物。
- 药物固然是应对疼痛的重要工具之一,但绝不是唯一的办法。物理治疗、心理调节以及生活方式的调整,在疼痛管理中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多维度的综合干预,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 黄金 48 小时原则:当发生扭伤、拉伤后,应立刻进行冰敷处理,每次冰敷时间保持在 15 分钟左右,并且要间隔 1 小时。在 48 小时之后,则需改用热敷,以此来促进血液循环。
- 阶梯用药:对于轻度疼痛,建议首选外用贴剂,例如氟比洛芬凝胶贴。若是中重度疼痛,一定要遵循医嘱口服药物,同时要注意避免空腹服用。
- 物理疗法:热疗、经皮电刺激(TENS)以及针灸等方法,都能够有效缓解肌肉紧张和神经痛。
- 运动康复:选择低强度的有氧运动,比如游泳、瑜伽等,这些运动不仅能够释放内啡肽,起到天然镇痛的作用,还能增强肌肉的支撑力。
- 认知行为疗法(CBT):通过记录疼痛日记,对负面思维进行调整,从而减少 “疼痛 焦虑 更痛” 这种恶性循环。
- 呼吸调节法:采用深吸气 4 秒,然后屏息 4 秒,最后慢呼气 6 秒的节奏,循环进行 5 次。这种呼吸方式能够激活副交感神经,进而降低痛觉的敏感度。
- 分散注意力:在疼痛高峰期,可以通过沉浸在音乐、拼图等活动中来转移注意力,让大脑减少对疼痛信号的关注。
- 营养支持:像富含脂肪酸的深海鱼、含有姜黄素的咖喱,以及维生素D 等,都有助于抗炎,能够减少慢性疼痛的发作频率。
- 接纳而非对抗:要坦然承认疼痛的存在,但同时要告诉自己 “疼痛只是身体的一部分,它并不能定义我的全部”。
- 社会支持网络:加入患者互助小组,与其他患者分享经验,不仅可以减轻孤独感,还能获取许多实用的应对技巧。
- 正念冥想:每天抽出 10 分钟进行专注呼吸练习,培养对身体的觉察力,以此减少疼痛引发的情绪波动。
疼痛,并非一场非要“战胜” 的战争,而是一个需要我们用心管理的健康问题。通过科学的认知、多维度的干预以及积极的心态,我们完全可以与疼痛和谐共处,最大程度地减少它对生活的负面影响。请记住,在应对疼痛的道路上,您并非孤身一人 —— 医护人员、家人以及社会支持系统始终与您携手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