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是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表明我们党在理论上的自觉性达到了一个新高度。“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科学发展”,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要求,在医疗体制改革面临诸多困惑的关键时刻,这一思想大讨论活动显得更有必要。
2005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医改基本不成功”的报告,矛头指向“医疗市场化”,提出加强政府主导,恢复社会公益性的新医改思路。由此引发了新医改思路争论的急剧升温,八套改革方案争论的有三大医改观点:即主张政府主导而反对市场主导;主张市场主导而反对政府主导;既反对政府主导也不赞成简单的市场主导,而主张科学的市场主导。出台背景是“看病难、看病贵”这一不和谐因素的出现。三套方案各有利弊,尽管迄今为止国家有关部门尚无成熟的医改方案出台,但可以肯定医改势在必行,现行体制下公立医院既要注重公平性又不能忽略效益,高成本、低效率的局面不从体制和机制上加以改革和创新,国家财政和人民群众就医的繁重经济负担将无法得到有效遏制,“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就得不到根本解决。
公立医院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大锅饭”效率低下难题和居高不下的医疗卫生运行成本导致“要么政府出不起钱、要么让老百姓看不起病”或看不上病的医改“怪圈”,公立医院的资产属国家所有,真正关心成本核算的人并不太多,浪费现象突出。为减轻政府和单位、个人的医疗重负,国家势必改变现有医疗体制现状。但现行的管、办分开思路仍然因医生和患者信息的不对等而存在“医生点菜、政府和患者买单”的问题;医务人员付出的劳动和薪酬的不对等又引发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必然导致过诊、过治,国家对公立医院要体现社会公益性的定位和政府补偿不足之间的矛盾仍旧十分突出,医院要生存和发展必要追求经济利益。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不能以牺牲环境和社会资源为代价换取一 时的经济增长,我院的科学发展就应从降低医疗成本、提高效率着手。降低医疗成本的有效途径是实行成本核算。但是哪些算作成本,人力成本如何定价,医疗成本该如何界定,如何评价医生的劳动,医护人员的薪酬制度怎样确定才比较合理,设备和设施如何折旧,能否实现全院一致?要做到科学合理就要从经济效益、技术效益、配置效益和社会效益几个方面做全面评估。
导致公立医院效益低下的主要原因在于体制和机制,“大锅饭”必然滋生懒惰,现行内部分配体制不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极大挫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和水平怎么能够充分体现?本人认为应在效率优先的基础上适当体现公平,让生产力和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不讲效率的公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没有效率的公平也只会是短命的“公平”。医院通过评价、监督等行为,引入竞争机制,根据绩效差异拉开支付报酬的档次,激励医护人员努力提高服务水平;改革利益分配机制,提高医务人员收入,势必会提高医务人员寻租的机会成本,其败德行为必然会减少。医院信息系统的建立为科学决策和管理奠定了必要基础。
医疗集团的组建应以促进资源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为目标,达到降低医疗成本的终极目的。做大先要做强,创立良好品牌需要一只强有力的专家队伍,否则就算是一艘航空母舰也可能被渔网缠住而沉没。除立足院本部外要把我们的目光盯住农村和社区,在病房设置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应有效利用原四院并入的卫生资源把触角伸向这块巨大的市场和亚健康人群。不应只强调引进人才而忽视我们身边的本土专家资源,尊重专家和人才不应停留在口号上,要付诸行动,筑巢才能引风。
实事求是、科学发展是解放思想的落脚点。我们应当相信和依靠群众的智慧,充分凝聚一院人的力量,注重诚信,坚守本心,良好的服务必定从优质中得到体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管理学上有几句名言: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培养习惯,习惯改变命运,命运成就未来。我认为:竞争的关键是特色,特色的核心是品牌,品牌的保障是文化,文化的源泉是历史。以上是个人肤浅的看法,不妥之处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