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康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常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早期阶段(炎症期/保护期):骨折后0-4周左右(时间因骨折严重程度和部位而异)
1. 目标:控制肿胀和疼痛;保护骨折部位,促进愈合;维持未固定关节的活动度。
2 措施:
(1)冰敷:用毛巾包裹冰袋,敷在肿胀处15-20分钟,每天多次。可有效减轻肿胀和疼痛。
(2)抬高患肢:将受伤的肢体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尤其是休息时,利用重力促进血液和淋巴液回流,减轻肿胀。
(3)保护与固定:严格遵医嘱使用石膏、支具或夹板。不要自行拆除或调整。
(4)未固定关节的活动:在医生允许下,积极活动未被固定的手指、脚趾、肩关节等,防止僵硬和肌肉萎缩。例如:①上肢骨折:活动手指、腕关节(如允许)、肩关节(如“钟摆运动”);②下肢骨折:活动脚趾、踝泵练习;③肌肉等长收缩: 在固定不动的情况下,主动收缩骨折周围的肌肉(如大腿肌肉、手臂肌肉),想象“绷紧”肌肉然后放松。这能促进血液循环,维持肌肉力量,防止过度萎缩。
二、中期阶段(骨痂形成期):骨折后4-12周左右
1.目标:逐渐增加关节活动度(ROM);逐步开始负重训练(针对下肢);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
2. 措施:
(1)去除外固定后: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开始进行骨折邻近关节的主动和被动活动。
(2)关节活动度训练:温和地、在无痛或微痛范围内进行关节各个方向的活动,切忌暴力! 可以使用健侧肢体辅助患侧进行练习。
(3)力量训练:从等长收缩过渡到轻阻力训练,如使用弹力带、小哑铃(上肢)或无负重下的抗重力活动(下肢)。
(4)负重训练(下肢):严格遵循医嘱的负重要求(如“脚尖点地负重”、“部分负重1/4体重”、“负重50%”等)。通常需要借助拐杖或助行器,逐步过渡到完全负重。
三、后期阶段(骨痂改造塑形期):骨折后12周以后
1.目标:全面恢复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改善平衡与协调能力;重返正常生活和运动。
2.措施:
(1)强化力量与耐力:增加阻力训练的强度和次数,进行功能性训练(如上下楼梯、下蹲)。
(2)平衡与本体感觉训练:这对于下肢骨折至关重要。从双脚站立开始,逐步过渡到患肢单腿站立,可以在软垫上或闭眼(需保护)进行以增加难度。
(3)全面活动度训练:追求恢复到健侧肢体的相同活动范围。
(4)重返运动: 运动员需要在物理治疗师指导下进行专项运动技能训练,确保安全重返赛场。
科普专家
朱媛:创伤骨科护士长,副主任护师
从事外科护理工作20余年,对泌尿外科及骨科护理具有较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